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 > 文章正文动态
酷刑的醒悟(使用近200年的法国断头台,为何在1939年处死一名杀手后被取消)
发布时间:2022-10-25 16:35 点击:次
电视剧里常常会出现这么一句话:推出午门,斩首示众!
(魏特曼被斩首)
“斩首”通常是和“示众”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早期的死刑是为了震慑围观者。也就是说,通过处决罪犯,让围观群众不敢犯罪。但是围观者的反应,往往出乎统治者的预料。
欧根讷·魏特曼,1908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青少年时期就开始犯罪,并且在德国坐了5年牢。出狱之后的魏特曼不思悔改,依然以盗窃抢劫为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在法国抢劫杀人,受害者达到了6人。
最终,魏特曼被捕,并被判处死刑。
像这样罪大恶极的人,当局依然希望用断头台的处决方式,震慑民众。于是,1939年6月17日,在凡尔赛镇圣皮埃尔监狱外,魏特曼被公开处刑。实际上,当时的公开处刑已经非常少了,欧洲司法改革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已经渐渐的抛弃死刑,更别说公开处刑了。
但是,对待魏特曼这样的罪犯,似乎还有必要进行公开处刑。
(行刑前的魏特曼)
围观的人其实并不多(和18世纪之前相比),而且行刑速度非常快。魏特曼斩首之后,立刻就被装进了旁边准备好的棺材里……在不远处的一处公寓窗口,有人偷偷录下了二十多秒的行刑过程。
因为旁观者的表现过于夸张,“恶心、不守规矩、拥挤、叫嚣”,完全把死刑当成一场“娱乐表演”,让法国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也让欧洲其他国家看尽了笑话。法国人自然觉得非常丢人,强烈要求停止公开行刑,于是法国政府禁止了公开行刑,改在监狱中执行。
断头台这种夸张的行刑方式,本就是为了“表演”性质的行刑而准备的,围观群众的“疯狂”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再普及一点知识,欧洲历史上的公开处刑,斩首是较为“高档”和“仁慈”的一种方式。
(19世纪法国公开行刑,围观者更多)
在断头台出现在之前,剑刑(也就是用大剑斩首)只是部分死刑犯才能享受的,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简单、最正派、最受人尊敬的死刑方式——原因也很简单,执行剑刑的刽子手通常技艺精湛,可以一剑砍下罪犯的头颅,减少了痛苦。
大部分被斩首的人还会享受基督徒仪式的安葬,算是很体面的死法了。为什么斩首地位这么高,除了能减少罪犯的痛苦之外,这种刑罚被认为是起源于军队,一般老百姓“配不上”。
实际上,18世纪之前的欧洲各地,绞刑才是主流。这种死刑方式不需要太多技巧(执行剑刑需要专门请来有经验的刽子手),把犯人吊在绞刑架上就行。所以,大多数的盗窃犯和抢劫犯,都被活活吊死了,而且死后不能被放下来,要继续吊着示众……
所以,为数不多的斩首,不管是剑刑还是断头台,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很多城市的斩首行刑都会选择节假日,通知全城人去围观。
所以,这种表演性质的行刑,一般不会起到震慑效果,而是成了围观者的“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