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 > 文章正文动态
锵锵三人行 王朔(李敖如何评价金庸)
发布时间:2022-10-25 08:29 点击:次
什么是“伪善”?用西方谚语讲,其实就是“生着一张总主教的脸,却藏着一颗磨坊主人的心”。口无遮拦的李敖,就曾公开“炮轰”,金庸与三毛是港台文人两大伪善代表。
对于金庸,他从来不承认对方是什么“文学大师”,什么“侠之大者”,他为此是嗤之以鼻的,只觉得好笑。他直接认为,武侠小说不入流,以他的理智训练、认知训练、文学训练、史学训练,“无法接受这么荒谬的内容”;而金庸为人,更是“伪君子”无疑,道德品质还不如他这“真小人”。这个表态,他在文章中(《“三毛式伪善”和“金庸式伪善”》),与电视访谈上(“李敖有话说”),都曾经赤裸裸讲过。他就是看金庸格外不爽。
李敖会得出这种看法,确实是因为与金庸有过节,文人相轻一山不容二虎。而且,今人在谈论这段文坛逸闻时,基本上都对李敖的原意有误解,也不晓得是故意遮蔽,还是确实不知道内情。事实上,李敖“炮轰”金庸“伪善”,并非由于查先生亿万家财身家,整日吃斋念佛却一毛不拔,而是认为他“当年笑背后刀”使坏。这种“伪善”,李敖还专门创造了新名词,称之为“金庸式伪善”。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79前后,作为名作家、名报人的金庸先生,以《明报》记者身份,接受对岸邀请,第二次造访宝岛。期间得闲,他突发奇想,没事找事,主动到李敖家叙谈。或许在他看来,“两大文豪”的会面当是一段文坛佳话,可他并不知道的是,李敖压根就看不起他,成见甚深:一,是认为他专给蒋家捧场且左右通吃;二,是素来就鄙视武侠小说,和胡适一样贬之为“下流”、“垃圾”,是不上台面的。只是说,这俩位,一在香江一在台岛,没啥利益冲突,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
闲谈时分,金庸自称,自从儿子去世后,这些年开始精研佛学,已经是虔诚佛教徒了云云。向来心直口快,高情商却偏充直男癌,常自诩“口中无德”的李敖,立即接口道,“所谓舍离一切而无染著,念佛以舍弃财产为条件,你既是虔诚佛教徒,又怎么解释亿万家财一文不舍呢”?金庸闻言破窘,可当场表现得颇有君子风度,以他惯有的微笑沉默不答,一副不以为忤、从善如流之雅状。
这个事,本来当场“嘴炮”一番,也就了结了。李敖开始,无非觉得金庸心口不一,逻辑有点漏洞,可也就私下闲谈,从没想过“曝光”让人难堪。可让李敖不爽的是,金庸一回到香江,便在自己办的报纸上“大肆诽谤李敖”,在胡因梦离婚案、萧孟能官司案上明确战队反李敖,这让李敖觉得金庸当面输心,转身就挟私报复,所以不惜一再骂对方“伪善”。
所以,这里面的“书剑恩仇录”,绝大部分自媒体都写错了:李敖认定金庸“伪善”,主要不是因为“金庸有钱不捐”,而是不齿他这类当面菩萨脸转头就捅一刀,完全不地道,更有悖侠客之道。
坦白说,关于金庸“伪善”的传言,在李敖之前,就流传甚广了。毕竟,在执掌《明报》的早期,金庸先生就有个外号,叫“笑面虎”。这3个字,言外之意明显到无需解释。
现下有很多朋友,确实是对金庸为人不满的。网上一种意见说,对于金庸‘伪善’的挖苦,着实并非空穴来风,更非纯属污蔑,而是对金庸这种深深烙上“香港小市民印记”之人的恰当评价。比如,一生左右逢源,看菜下碟,似乎永远是站在正确的一方,导致的诟病是“文章与做人不统一,文章是一截,做人是另一截,所以金庸是两截”。
比如,他的信佛,被人批是一种选择法:凡对他有利的他就信,对他不利的就佯装不见,目的似乎是自成一家,就是“既要上帝,还要财神”。他自诩“虔诚佛教徒”,舍财、淡利、轻名似当做出表率的,但他一生表现完全相反——当初与三联书店续签闹掰据说就是版税要价太高弄得不欢而散分道扬镳,他对底下员工乃至得力干将,在钱财上的吝啬也是举世皆知的,你要让他捐款做什么是不大可能的。尽管,在于池田大作的访谈中,他一再称自己对于钱财这种“身外之物”常常是“糊里糊涂的”。
再比如,更为一些人所鄙薄的是,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对一块创业打江山的结发妻子朱玫的始乱终弃,以及事后那种刻薄寡恩,诸如晚年朱玫落魄到跑街头卖包也不管不问之类,确实令不少粉丝困惑,乃至反感。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创造了多少义薄云天的大丈夫、柔情似水的好男人,但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又确实是反差甚大的。
对金庸“伪善”的指责,还有很多。在《明报》员工欧阳碧眼里,金庸是典型的江南人面孔,一说话就自带微笑,无论讲什么都是笑眯眯的,但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晓得“老板”城府甚深,没人晓得他到底在想什么。可以说,自1970年代以来,不喜欢金庸的人,相互间一句“笑面虎”黑话就知道说的是谁。这种“伪善”指责,是日常行为上的。
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发掘”。在黄霑前妻林燕妮一篇皮里阳秋的文章中,金庸的形象更是“伪善”一如岳不群似的:“金庸谈吐温文,永远礼数周到,但性格可说刚多于柔”,“在《明报》王国里,他的作风有点像帝王。他是天生有权术的人,在这个王国里,没有什么人能逃得出他的五指山。他创下了文人办报不倒的先河......”
种种议论,似乎都在佐证李敖的评价。至少,在不少大是大非上,他确实言行不一,也不够光明磊落;很多行为,难免有些口是心非,偏偏他又爱标榜是“虔诚的佛教徒”,对钱财不在乎什么的。他的“人设”,是与实际言行有冲突的。
但是,若要我这瓜众谈谈意见,鄙意倒也很明确:若说金庸先生是什么“侠之大者”,这高帽确实不伦不类,但若骂他“伪君子”则着实太过,既是把“私德”混淆“公义”,也是不近人情。而李敖更是一生责人太苛。
我眼中的金庸先生,就是个很成功的作家、报人乃至商人,他写出了很多影响全体中国人的武侠小说精品,才情与能力都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但他一生行事,确实和“侠”没什么关系。他人生94载,似乎都在埋头挣钱,然后以顶级富豪之身,读好书、置豪宅、交名流,半生都躲在香江那旮旯独自享受暗爽,对于公共事务、对于天下苍生他是很冷漠的,用时下的时髦词可说是“精致的”那啥。给这样一位似乎只求利己的精英人士、大资本家,送上一顶“侠之大者”的高帽,不觉得哪里有问题吗?
但是李敖等人,动辄喷金庸“伪善”,也是道德癖太过分了,纯属“喷子”言行。金庸先生其人,至少和蔼谦让,温文有礼,从来都不是张牙舞爪之人。更为重要的是,生逢乱世、身在夹缝之中的他,确实有着进退有道的处世妙方,这一生无论明面上,还是背地里,都没做出过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大体是维持住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中国人乃至一个人的底线意识的。
比如,有人批他贪财,但我们都知道,当初,也就是2001年前后,央视找他出卖《笑傲江湖》的改编权,这本是一宗呼金喊银的“大买卖”,但他声明只要1元人民币就足够了,这表现哪里像个“吝啬鬼”?再比如,人家说他无情,可在倪匡、蔡澜等友人的笔下,金庸的形象也是很“颠覆”的,对待朋友始终有情有义,让他们感激终生。人是多么复杂的动物啊,这两面其实都是金庸。
其实,要我说,只要把金庸理解为“商人”——所有言行就是在商言商,而且始终抱持了底线,而不是什么人类使命感重重的“知识分子”、“大侠”,一切非议与纠结,或许也就逢刃而解了。从这一层看,“金庸式处世”或许有之,但“金庸式伪善”罪名断难成立。我想,这个世界上,很多本是无关痛痒而聊以消遣的“八卦”闲谈,就坏在有些人用心太道貌岸然:一帮人说需要完人,一帮人专找问题,于是无数的“坏人”、“伪君子”就这么产生了。
具体说回李敖的批判,其实现在看来,李大师或许也是意气用事误解了。晚年,有好事者问及李敖的责骂,金庸曾淡然一笑回应,“后来,因为李敖跟胡茵梦离婚了,《明报》照实报道,他怪我为什么不帮他,我说我们办报纸的人完全公平讲话,绝不因为私交好就帮你”.......
金庸这番话,也是掷地有声的。办报,当以独立不倚为第一要旨,怎么可以顺水推舟拿去做人情呢?这么一来一回,反倒又弄得李敖“径径然小人哉”了。
上一篇:沟组词和拼音(沟的笔顺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