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 > 文章正文动态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10-23 17:12 点击:次
我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含义:
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释义】: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2,【出处】:《神童诗》(作者汪洙,字德温,宁波人。是北宋年间著名学者。)是一篇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
3、神童诗
-----作者 汪洙(因篇幅长,只选前四句)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
二、作者汪洙简介:
汪洙出身于县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九岁便能写诗,有神童之称。他的“神童”称呼,始于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勤县县令带领全县举人、秀才去孔庙参拜孔子圣像。在三跪九叩之后,县令忽然发现大殿墙壁上,用木炭写有这样一首诗:
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
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
下边落款题有九龄童汪洙的名字。
县令环视大殿,不光殿宇破败不堪,孔子和颜回圣像也都缺额少肩,实在有损尊严,自觉羞惭。但转而一想,九岁孩童怎能写出这样诗来?怕是有人假冒孩童之名,故意讽刺于我?想到这里,便吩咐差役:“速去打听,这汪洙是何等样人,叫他前来见我。”
汪洙的父亲叫汪元吉,就在县里当小吏。因家境清贫,汪洙就帮家里牧鹅,利用晚上和牧鹅空隙读书写字。初春的一天,汪洙赶着一群白鹅到野外去放牧,他见孔庙前青草茂盛,便让鹅吃草,自个在大树下读起书来。不料,忽地一阵寒风过后,大雨从天而降,便赶紧收起书本,把鹅赶进孔庙避雨。
汪洙一进庙门,只见殿底破败,蛛网百结,圣像破碎,鸟粪遍地。心想,父亲常说,朝廷里的文官武将,尽是孔夫子的学生,就有一半还多。如今他们一个个做官享福,可老夫子却坐在这样的破庙里,谁也不肯拿点银子出来修理一番。他越想越生气,见殿角烧剩的木炭,便抬起在墙上题了这首诗,不料被县令发现了。
县令查问汪洙,汪元吉正好站在一旁,便赶紧跪下道:“这汪洙乃是卑职逆子,冒犯了大人,待我把他唤来,听凭老爷教训!”
汪元吉心急火燎的赶回家里,一见汪洙便说:“你闯下大祸了!闯下大祸了!还不快跟我去见老爷!”
汪洙不解地问:“孩儿整天读书、牧鹅,安分守己,从来不做不肖之事,祸事从何说起?”“还说从何说起?你东涂西抹,还在孔庙里题了一首什么诗,今天被老爷发现,要我唤你去教训哩。”“这有啥祸事哩。孩儿写的不都是实情吗?我这就跟爹爹去见他。”
汪洙跟父亲到了孔庙,见过县令。县令问:“这墙上的诗可是你写的?”汪洙不慌不忙地回答:“正是,还请老爷指教?”
“你为何要写这样的诗?”
汪洙说:“只要老爷看看这庙,还能不知写这诗的用意吗?”
县令见他对答如流,心中暗喜,但仍有怀疑。便说:“这样说来,这诗果是你写的了,那可是神童了!”县令见汪洙穿着短小的衣衫,便嘲笑道:“只是神童的衣衫好短哟,老爷我还没见过穿这样短衣衫的神童哩!”
汪洙听出县令还不相信诗是他写的,眼珠一转,智上心来,当着众人之面,向县令鞠了一躬,脱口吟道: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县令一听,果有才华,大喜道:“好诗,果是神童!将来定成大器! 有赏!有赏!
从此,汪洙神童之名在宁波一带流传开了。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进土,授 明州教授,着有《春秋训诂》,历官至现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召集诸儒讲学,乡人称其室为“崇儒馆。”
三、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诗的看法:
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诗产生时的社会现状。
国人对这句话太熟悉了,可惜大多数人却理解有误,认为“只有书读好了,才可以考试当官。当官名利双收,是最好的职业,故曰“唯有读书高”
现实生活中此种现象比比皆是,但却不是这句话的本意。
这本来是古圣先贤指点、激励后生小子勤勉治学求取功名的谆谆之言。意思是在古代只有读书才可以光宗耀祖,其它的都是低一等的,读书才可以夺取名利,其实这种思想和做法是有腐朽观念的。不清楚该诗句出现的背景,就容易被误导。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之所以能够广泛地流行,也反映了当时的这种社会气氛。宋朝的官员普遍俸禄都很高,文官的待遇更是超过武将,那时候的文官有钱、也很清闲,可以自在的潇洒。
还有诗中这句“文章可立身”就是说,只要文章写得好,就可以不用担心自家的生计了。在宋代当了官,就像在现代端了铁饭碗一样,只要不出大错,国家管你的生老病死。当年王安石变法想改革这一现状,举步维艰,备受诟病,就是因为他动了官员的奶酪,官员们当然要团结起来,一起打击他,导致变法失败。
2、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道德最重要。
把读书作为自身谋取好职业的手段,这种格局实在谈不上高,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就个人来讲,做事要先学做人,立德为先。我们所做一切都应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之上,如果知识和道德比较,道德(也就是做人)应放在第一位。因为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利用前人传授的知识造福人类;道德低下的人可能凭借人类已有的知识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学知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无知、既损人又害己。
现在的教育,全部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最根本的“做人”教育却一片空白,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社会问题。都说要尊敬师长,但许多师长却全无一丝一毫为人师表的风范,叫人怎么由衷地去尊重?都说读书重要,但书本除了能获得知识技能外,还有相当多的做人立德方面的教育被忽视,老师不敢管学生,由其任性发展。叫人怎么相信“唯有读书高”呢? 古代读书,《论语》、《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书尚且都伴有教做人的道理。可喜的是现在国家已经重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每年评选道德模范就是弘扬正气,引领社会风气向正确方向发展,传播精神文明正能量。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但丁说的很好,我在回答“做人为什么要有道义”
一文中举过的例子充分说明道德比知识更重要。
原清华女高才生高杏欣,留学美国成了博士,她为了自己在美国今后的地位,把道义全都扔到了一边,将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曾经参与的北斗导航系统的密码破解,在美国一家学刊上发表,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曾授予她一个奖项,甚至她的论文也被评为2007年导航技术会议上的最佳论文。完全忽视了国家的利益。这种行为,称她为叛徒、汉奸,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面对巨大的荣誉,国外某知名科学家曾说过一句名言:“科学不分国界,但学者有自己的国籍。”外国科学家尚能认识到这一点,出生在礼仪之邦的高博士却这样做,这不禁让人感到愤慨。与民族气节、民族道义背道而驰,被钉在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将遗臭万年!
但是,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看九百多年前的古代经典,要先看当时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基础,不能简单用“对”或“错”来回答。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不能过于偏激,还是要本着传承和发扬的精神传承华夏传统文化,还得老老实实地去学习古代圣贤、古代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论断,在当时(公元1100年)有它的道理,有它生存的空间。
以上回答,如有不当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