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 > 文章正文动态
九二式步兵炮(塔山之战为什么能守住?国军在进攻中踩了哪些坑)
发布时间:2022-10-23 05:20 点击:次
主要原因在于:
1、地形存在有利守方之处。
就整体态势而言,国民党军已占据塔山南面之大小东山、影碑山等高地,居高临下,便于发扬优势火力,东野阵地全部在敌炮火射程范围之内。但由于塔山西边紧靠大虹螺山,东边是渤海,国民党军不敢利用塔山以西(因为是山区及解放区)进行迂回,只想凭着优势火力打通两锦公路,这使得国民党军无法大规模展开兵力,便于防御一方部署上形成重点,集中兵力和火力。
2、部署正确
根据战前的分析,东野确定了塔山桥、塔山堡和刘家屯北高地三点的重点防御。对东野而言,守山必守村,守村必守桥,而要守住村、桥又必须守住刘家屯北高地。这三点突出于阵地前,守住这三个要点,就增大了我阵地的纵深,节省了守备兵力,同时迫敌过早展开,制止敌炮兵靠前,便于我部队机动。
程子华等高级指挥人员在战前视察阵地时,从两个方向看了地形,确定了以塔山村为防御重点,将国民党军的进攻束缚于此点,从而在广阔正面大量节约了兵力,厚集了纵深及预备队,也减少了伤亡和弹药消耗,使白台山山脚与塔山之间能相互为依托,对阻击造成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该地村庄散落,没有明显的地标,也不利于敌火力的发扬。村后的丘陵,成为国民党军炮兵的重点目标,国民党军大部分火力被浪费了。
3、战术思想对头
各团的兵力部署都取纵深梯次配备,第一梯队营的阵地亦取二线至三线配置,以极少数兵力扼守前沿要点,以火力直接控制敌前进道路,造成敌人没有展开兵力的地带。团营两级均保持强大预备队,除以火力支援前沿阵地战斗外,以及时的反冲击消灭突入前沿阵地之敌。从战术思想上来讲,就是限制敌人只在我前沿阵地支撑点上争夺,不让敌人突入我纵深阵地。
在这种战术思想指导下,在部署上第34团只用一个营来守塔山,一个连守打渔山,12师手里掌握了三到四个营的反冲击力量;第11师以一个团守备261高地以西、反车沟以东阵地,师主力集结隐蔽于乌家屯、颜家屯,随时准备出击;第10师的第28、第30团布置于潘家屯以西,甜水河以东,王善屯以南一线,准备出击,第29团集结于宋家洼。按照第4纵队的塔山战斗总结,此役“我四纵仅以全纵五分之一的兵力(五个营)用之于扼守要点阵地。而五分之四的兵力为我各级所掌握的突击力量。纵队掌握一个整师,师能掌握五个营,团营均能掌握三分之一或之二的突击兵力。”[1]
4、兵力上的基本均势
过去一般较少谈到这一点。原先估计“锦西敌人可能抽出六个师左右兵力向北增援,我军则以八个师兵力对付此敌,兵力较敌优势”,后来(10月8日)估计“锦西之敌可能有八个师左右的兵力,将死命增援锦州”。[2]从兵力上讲,敌我基本均势,在短时间、狭窄地幅的作战中,这对于防御一方是有利的。
5、火力上的局部优势
这一点过去也很少谈到。以第12师为例,当时齐装满员,全师共13000余人,师直有炮兵营、警卫营、工兵连、侦察连、通信连、运输连。各团均有3000余人,团直有九二步兵炮连(九二步兵炮4门,第36团缺),八二迫击炮连(迫击炮6门),警卫连、侦察排、通信排、运输排。步兵营有一个重机枪连(重机枪9挺)、三个步兵连,连有六〇炮排(炮3门),每个步兵班有轻机枪1挺。全师有大小火炮110余门,轻重机枪350余挺。这些火力特别是炮兵火力,在防御中组织起来,把火力集中在某一点上,其威力是很大的。再加上纵队炮兵群的火力,可以在战斗的个别时间、个别地段上,造成某种程度的火力优势。[3]
此外,双方在士气上的巨大差异也是导致国民党军攻势衰而易竭、振而难久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