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 > 文章正文动态
吴莎莎歌手(《化妆》秦俑读后
发布时间:2022-10-22 12:36 点击:次
秦俑的小小说《化妆》以感人的故事情节,娴熟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主题立意打动了众多读者。笔者试图解读此小说探索的成功基调,当然也会涉及到由《化妆》引发的思考。
故事化的脉络和基点细节
小小说的细节描写一直是一个比较困惑人心的问题。初入小说门径的新手往往忽视它,而高明的作者又碍于字数的限定难于取舍。这实在是个让众多作者若即若离又心痒难熬的问题。从《化装》来看,因为情节较多(完全可以写成短篇),细节问题便更是辣手。
应当说当下的小小说已经将题材泛化了,但又希望写成小小说的样式。于是在复杂情节下便往往采用故事化脉络,于是文学的味道便淡了。必须采取方法弥补。
秦俑是高明的,他知晓个中三昧,虽然《化装》也是采用的故事化脉络,情节陡转而下,但小说却树立了一个重要的基点的细节,和本文的其他细节一起较好的填补了空白点,取得好的叙事效果。
请看小说中基点细节的片段:
“我们看着安安静静地躺着的陆小璐,她瘦了,脸上的颧骨明显地突了出来。那个胖女人正在给陆小璐描眉毛,她看起来一点也不用心,将一条眉毛画得弯弯曲曲的。我们都无声地哭了,平时最讨厌看陆小璐化妆的吴莎莎,突然很激动地冲上去,一把就夺过了那个胖女人手中的眉笔。胖女人露出一脸的不解。吴莎莎大声叫道,你怎么可以把她的眉毛画得这么难看!”
笔者以为,正是这个基点细节使得读者在此流连感叹,心态凄然,大大加深了小说的动人力量。而且请注意,这个细节还是和主题暗合的。青春面对死亡的困惑与激荡便更耐人回味,意味深长。
在这个画龙点睛的基点细节上,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的指向,不禁佩服作者的高深。或许是无意为之,但也是妙手偶得,文章天成。
心灵的化妆与反复吟唱
小说的写作虽无定法,但却有暗藏于心的深刻法则,而又倏忽其来,难于言说。如果非要讲出来,只能是个大概。如,关于意象的表达有时需要反复,而这意象究竟为何,可能连作者也讲说不清,读者也各有各的读法。而正是这反复吟唱的意象令人胸怀激荡,浮想联翩。
如果读者注意的话,《化妆》多次以或明或暗的语句指向“化妆” ,明显的几处是:
“ 这也就算了,偏偏她还特别臭美,每天都化妆,一大早就起来试穿衣服,弄得自己跟赶演出似的,衬得宿舍里其他姐妹都像“灰姑娘”一样。”
“可是有一段,陆小璐突然变得无精打采起来,虽然天天还是一大早就起来化妆,试穿漂亮衣服,但她的精神明显没有过去好。”
“每次上手术台前,她都要给自己化妆,每次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就好像她要去的地方不是手术室,而是准备去赴一场晚宴。”
“平时最讨厌看陆小璐化妆的吴莎莎,突然很激动地冲上去,一把就夺过了那个胖女人手中的眉笔。胖女人露出一脸的不解。吴莎莎大声叫道,你怎么可以把她的眉毛画得这么难看!”
直到最后大家还要用化妆的方式为她送行:
“第二天是追悼会。陆小璐的亲属怕我们再次“激动”,就没让我们参加。那天是星期六,天阴沉沉的,我们315的五个姐妹静静地守在宿舍里,不知是谁先开始的,我们都含着泪、对着镜子开始化妆。我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为一个叫做陆小璐的美丽女孩儿送行。”
这种反复的吟唱使得化妆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指向读者心灵的意象,心灵的化妆把忧伤与反思之情弥漫。在小小说字数的限制下作者还能如此游刃有余地反复点题,实在令人佩服。
需要指出的是在反复的吟唱中有个有待探讨的地方,即小说的结尾最后那次化妆,几个姐妹对着镜子化妆,以这种方式为死者送行。这次化妆应当是作者理想的构建,但不知道会不会被大多数读者认同,会不会产生微微的刻意感。
联想与思考
当下的小小说在追求故事情节的别致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很好。当然由于字数的限制,细节难以展开。于是乎有所谓的注重小小说独特形象的现象,简单地说,是在小说叙述的故事匆匆完成后给人带来的除人物形象外的其它较虚幻的但又耐人回味的景象。这似乎有些牵强,当然可以产生其它的形象,但人物形象是小说形象的核心(文学界的定论,笔者自不赘述)这个问题应当引起特别的注意。
依前所述,《化妆》有重要的基点细节,和其他细节一起给小说以很大的推动。作者也力求小说的完美,对故事化叙述也不断调节节奏。总的来说,小说的人物刻画是较好的。作者游走于故事和人物的取舍之间是比较成功的。但如果拿更高的典范标准来衡量,《化妆》的人物形象是可以更丰满的。
为了体会人物形象的细节我们可以作如下比较阅读。
读《化妆》我很自然的想起了《讲究》,想起了《永远的蝴蝶》。
《化妆》和《讲究》属同一体式(关于小小说的体式笔者在论文《小小说体式探究》中有详细论述,此不详述) 《化妆》的人物刻画不如《讲究》,但从主题的厚重程度来看《化妆》却比《讲究》略高一筹。
而《化妆》和多年前的小小说名篇《永远的蝴蝶》是不同的体式。《化妆》延续了短篇的套路,而《永远的蝴蝶》却是单画面。单画面易于细节刻画。当下的小小说早已不甘于单画面,但我们不得不回头想想单画面,到底脱离单画面多远才算好呢?值得思索。由于字数和时间所限,笔者不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