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 > 文章正文动态
虚无末日一直加载中(如何处理人生的虚无
发布时间:2022-10-22 08:23 点击:次
人在中观世界有没有资格去思考宏观与微观的问题?
宇宙在不断膨胀的同时会坍缩吗?
DNA的左螺旋和右螺旋该如何区分,人为什么能分辨它们?
这些是最关乎我们生命本质的问题,但又好似离我们最远,这是因为我们囿于中观世界。
生活在中观世界中是安全的,但同时也是有局限的。
人在中观世界中吃饭、睡觉、恋爱、繁衍,这是我们认为的生活。
当我们在忙于生活的时候,我们对自己和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只有当人们有了闲暇从生活的忙碌中抽出,才能感受人与宇宙万物的存在。
在中观世界,我们为了有序、为了让更多的人有事做,为每个问题寻找它相对应的答案。但是一旦放眼于宏观宇宙或微观生物,许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至少目前没有。
于是我们开始对浩渺的宇宙感到茫然,对自身的存在开始怀疑,在一再地拷问与思考之后,我们不得不败下阵来,我们灰溜溜地逃回到中观世界中继续生活。
内观己心
但是即便在吃饭睡觉的中观世界生活,我们仍然难逃虚无感对我们的侵蚀。
因为虚无不仅来源于思考,它还是一种像空气一般伴随着呼吸就会潜入灵魂的一种生命共振。
当有哲学家说出“上帝死了”、“最高价值丧失价值”而需要“重估一切价值”,虚无成了一种主义,所有的门徒好似有了共同的语言。
虚无主义者认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荒谬有相当深刻透彻的认知,虚无主义者是洞穿了真相的人不至于继续呆萌蠢贱。虚无主义者解构了已有的价值体系和意义体系,洞悉了价值的缺乏根据和意义的完全阙如,看穿了价值的无价值和意义的无意义,看透了世界和生命的荒谬本质。
人自身的价值在虚无主义中被重新发现。
但是,主义只作为一种特殊,是由普遍中生出,所以,即使你不是虚无主义者,即使你不懂得虚无主义的哲学含义,你仍然在体验着虚无。
外察世界
虚无会带来什么?
虚无让人在发现自身的同时也在遗弃自身,它让人堕落,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虚无让人觉得生活无意义,随之而来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而生活,遂心生绝望。
日本作家太宰治写了自传体小说《人间失格》,“人间失格”意思是“丧失做人资格的人”。
太宰治将他的一生化身为《人间失格》中的男主角大庭叶藏——家中幼子,父亲严厉,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自认为天生是个“边缘人”,携女优自杀,未遂后获教唆杀人罪而入狱。身患疾病,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是在世间苟延残喘。他在沉湎中不断堕落,沉湎药物、不断换女伴、自杀多次……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
而太宰治本人也在写完这部用滴血的灵魂写出的遗作之后投水自杀。
他的一生也正如《人间失格》里所写的那样:“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
启迪多元思维
诚然,凡人多是看到了虚无的消极意义,但是虚无在作为虚伪的乐观主义被感受到,恰是另一种生命得以觉醒的开始。
曾经在江湖传颂久远的偷电瓶车的“窃格瓦拉”去餐厅打工了,逐渐淡出了江湖。
他说的那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被网友改成众多版本,一时之间成为网红,他后来还成为某戒赌吧的代言人。众多网友将他视为对抗资本主义劳动力剥削的无产者发声的“精神领袖”,可是,他出狱之后还是去餐厅打工了,人们大呼“精神信仰”崩塌,失去了游戏人生的最后支柱。
局外的我们只把这种网络的一时喧腾当笑话或者一场闹剧看待,但他的确是现代人表现虚无的一种代表。
偷电瓶车贼之所以被称作“窃格瓦拉”,将其指向切·格瓦拉,除了调侃之外,我们不妨看其背后的隐喻——他们都具有挑战现实的革命精神,用一句话不经意间就戳破了现实的肥皂泡。
不愿意打工或许只是以“窃格瓦拉”为代表的身为社会底层人的一种怠惰生活方式,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自我的沉沦。网友们有意无意的推崇是因为他说出了众多人的心声,更多的人在经历过生活的无意义之后,是放纵自我,或者像太宰治那样为了“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而一再堕落。
正心正举
窃格瓦拉最后选择了打工,其实是一种对抗虚无的自我救赎,他比那些叫嚣继续沉沦的网友要勇敢得多,他在认识到生命的无意义之后,为了活下去而选择妥协是一种对抗生命虚无的新生,相当于他完成了人生之螺旋上升的一环。窃格瓦拉的再就业,实际上是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起码是活下去的意义。
我们必须要从虚无中得到意义,但是我们不要被虚无打倒。
我们思索人生的无意义是为了让它变得更有意义,让我们用有趣的眼光看待世界,无需对抗虚无,当我们能与它并肩而行,当虚无变成一种常态,也许它就不是那么具有杀伤力。因为我们总是在想要与得到、得到与虚无之间不断地交替循环,这就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所有意义。
拨迷见智
尼采将基督教视为虚无的宗教,认为它不关注现实生活,而在乎假设的死后生活,如末日审判。他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意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并强调人们应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它。
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称为“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剩”,并认为虚无主义基于将存在缩减至纯粹价值。
萨特则认为虚无并不是像海德格尔认为的是哲人的玄思妙想,而应是每个人每一天像体验朝阳落日一般的生活经历。
开启自在之门
虚无并没有那么缥缈无依,它存在于我们每一次的欲望满足之后,每一次失落的心情中,每一次生命遭受的重创之后。
哪怕一个孩童都还在经受着玩具被摔坏了之后带来的虚无感。
虚无意味着存在,意味着生命重新点燃热情的前奏。我们在感受到虚无之后而不至于堕落,我们的生命也会被虚无填充而更加丰富,我们有了更多与同样感到虚无的人的共识,我们也会因此更懂得他人,也就更懂得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