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 > 文章正文动态
- 营卫不和型:常自汗出,汗出畏风,脉浮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桂枝、白芍、草、生姜、大枣,水煎服。服后须喝热米粥半碗,以助药力,才能奏效。
- 卫表不固型:汗出,极易感冒,不耐风寒,身倦,脉虚,舌胖大苔白。治宜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水煎服。
- 热蒸于内型:汗出如蒸,口渴喜冷饮,烦躁,面红潮热。治宜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粳米(可用芦根代)、甘草,水煎服。
- 阴虚火旺型:睡着汗出,醒来即止,五心烦热,或每天傍晚低热(称为潮热),多梦不寐,或瘦倦,妇女多经闭。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熟地、黄芩(炒)、黄连(炒)、黄柏(炒)、生黄芪,或加地骨皮,水煎服。
- 心血(阴)不足型:睡后汗出,心慌气短乏力。治宜养心补血。方用养心汤:柏子仁、当归、酸枣仁、川芎、人参、生黄芪、炙甘草、远志、茯苓、五味子、半夏、肉桂,或加浮小麦,水煎服
- 黄芪。性温,味甘,为补气要药,可补肺、脾之气。常用于气虚所致的多汗症。
- 白术。性温,味苦,专补脾胃之气,且性温燥湿。常与黄芪同用于气虚所致的多汗症。
- 知母。性寒,味甘、苦,清热泻火,又滋阴润燥。常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多汗症。
- 酸枣仁。性平,味甘、酸,为敛汗养心安神的要药。常用于心虚失养所致的多汗症。
- 五味子。性温,味甘、酸,收敛固涩,补气生津。常用于治疗气津两伤的多汗症。
- 麻黄根。性平,味甘、微涩,是一味止汗专药。《名医别录》:“止汗,夏月杂粉扑之”。针对汗症的对症治疗的药物。
- 腋窝、手、足或头面部持续6个月以上过度出汗。
- 无其他全身疾病。
- 包括以下的2条或3条:①双侧或对称的:②夜间一般不发生;③每周至少1次;④初始发病年龄<25岁;⑤有家族史;⑥日常生活受影响。
- 更年期、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肺结核、心内膜炎等疾病。
- 服用抗抑郁药、降糖药,曲坦类药物、解热镇痛药、胆碱能药物等。
- 注意饮食:禁吃辛辣刺激食品,例如:生姜、生葱、生蒜等,。应多吃牛奶、豆制品、虾米皮、海带、鱼、骨头汤及绿叶蔬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
- 注意卫生:保持身体清洁,抑制细菌生长。
- 清爽衣物:穿着通爽、宽松、薄身的衣服。
手足多汗症能自愈吗(多汗症难治吗)
发布时间:2022-10-21 18:21 点击:次
您好,临床多汗症患者较为多见,找对病因,对症治疗,其实并不难治。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液是由人体津液蒸化而成。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
中医辩证
①自汗(时时汗出,活动更甚)
②盗汗(睡后出汗,醒来即止)
③脱汗(大汗不止,汗出如油,肢冷,呼吸微弱)
脱汗为急病或重病,突然大汗不止或汗黏如油,萎靡无力,呼吸短促,四肢厥冷而病危。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红参、制附子,可加五味子、山茱萸,水煎服。
④战汗(先有畏寒战栗而后出汗)
战汗为怕冷战栗,高热汗出,口渴烦躁。治宜扶正祛邪,方用生脉散合竹叶石膏汤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生黄芪、竹叶、生石膏、炙甘草、浮小麦,水煎服。
⑤黄汗(汗色发黄而染衣)
黄汗为汗出色黄染衣,发热烦躁,口中黏苦或口渴不欲饮,饮食差,胁痛,浮肿尿黄。治宜清利湿热,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泽泻、猪苓、茯苓、白术、赤小豆、连翘,水煎服
常用中药
西医认为: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多见于手足和腋窝。可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
西医病因
原发性多汗症诊断:
继发性多汗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