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 > 文章正文动态
直肠间质瘤(大肠癌是怎么得的?肠道有息肉的话,会得癌吗)
发布时间:2022-10-21 15:03 点击:次
大肠癌,也就是结直肠癌,其病因暂不明确,多认为是遗传、饮食、环境、肠道疾病等共同作用导致。
绝大多数大肠癌,是由肠息肉逐渐发展形成的,但这个过程相对缓慢,可能要几年或10年。
在肠息肉癌变过程中,部分人会出现一些异常症状,例如便血、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细、腹泻便秘交替、里急后重、腹痛等,但较易被忽略或误诊。
不过也要明确,并不是肠道有息肉,就一定会得肠癌,只要在息肉阶段将其摘除,之后定期复查,是可以将大肠癌扼杀在萌芽的。
肠息肉都会癌变吗?
临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或出现异常症状,做肠镜时发现肠息肉的,做了息肉摘除后,大多数患者都会有这个疑问“息肉是什么性质?是不是癌变了?”“腺瘤性息肉多久复查?”等等。
目前来说,肠息肉的发病因素暂不明确,多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长期腹泻便秘、炎症性肠病等有关,因为病因不明确,所以没有较好的预防办法,只能尽早、定期肠镜,早发现早摘除。
肠息肉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里急后重、腹泻便秘交替、黏液血便等症状,若息肉体积较大,可能会出现腹痛、肠梗阻、肠套叠、息肉脱出等症状,但大多数肠息肉,无明显症状。
肠息肉病理后,多分为炎症性、增生性、错构瘤性、腺瘤性肠息肉,前三种肠息肉一般不会癌变,尤其是炎症性肠息肉,多见于溃结、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部分通过消炎会自行消失,定期随访即可。
而腺瘤性息肉是明确的癌前病变,临床也比较多见,多发或单发,分为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体积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相对较高,一旦发现,需立即处理,也不比过分担忧,遵医嘱定期随访复查即可。
要注意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会遗传给子女,约50%会发病,多表现为大肠内广泛遍布成百上千颗肠息肉,大小、形状各异,严重者从口腔到肛管均会出现息肉,成串、成簇发生,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后会出现腹痛、黏液血便、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
对于FAP,大多在青少年期开始发病,随着年龄增长,息肉也会逐渐生长,如果不采取措施,到40岁左右会发生癌变,考虑摘除或肠管切除。
哪些人属肠癌高危人群?
1、有肠癌家族史,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肠癌,本人患肠癌风险相对较高;
2、有其他癌症史(甲状腺肿瘤、肺癌等)、肠息肉病史、炎症性肠病史(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人群;
3、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有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等人群;
4、长期喜食红肉、高脂、煎炸烧烤、腌制加工类饮食,不喜蔬菜水果等人群;
5、久坐,肥胖,好烟酒、不爱运动,长期精神压抑等人群;
对于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道筛查,包括粪便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肠镜检查等。
了解更多结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请关注【东肿结直肠陈海鹏】